30年前,面对“经济贫困、生态恶化、人口膨胀”的恶性循环,中国在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建立了以“开发扶贫、生态建设”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。
30年来,采取一切有利于消除贫困落后的措施,毕节试验区从人与自然的“对抗”,逐步走向“共赢”,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94万人,森林覆盖率提高近38个百分点。
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,30年来,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在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下,广大干部群众艰苦88明升:奋斗、顽强拼搏,推动毕节试验区发生了巨大变化,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。
山穷水尽怎么活?
1985年,18岁的农民张安福和父亲为了全家人的生计,在赤水河边开荒种玉米。山坡上辛苦犁出一层新土,大雨一来就冲进了滚滚的赤水河,3亩地,冲走了1亩多。好不容易保住一点土,伏旱50多天,种出的玉米不灌浆,还不够吃半年。
“坡下流淌赤水河,半坡人家没水喝,久晴人畜都口渴,多雨薄土滑下坡。”30多年后,张安福还记得那时的顺口溜。他带着记者来到一处土壤已板结的山沟说:“当年村民在这里开荒,一层一层挖,一层一层冲,到最后挖不动了,就剩这‘和尚坡’。”
张安福所在的村子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清水铺镇,当年叫“南关村”。全村人均纯收入不到200元,温饱没解决,水土流失却越来越严重,当年村民无奈自嘲:“南关南关,年年过难关。”
在张安福上山开荒这一年,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的贫困状况令人震惊。今年96岁的海雀村村民安美珍回忆道,那时候多户农家断炊,自己家里4口人只有3个碗,一年要缺盐3个月,终年不见食油。
这就是当年的毕节。经济实力弱,人均GDP仅288元;人口增长快,“多子多福”是很多人长远生计的唯一出路,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19.91‰;人民生活苦,人均粮食不足200公斤,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184元;生态环境差,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2.6%,每年外泄泥沙6900多万吨。
山穷水尽怎么活?毕节陷入了“越穷越生、越生越垦、越垦越荒、越荒越穷”恶性循环。这里又是长江和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,贫困“综合症”还威胁着更广的范围。
以海雀村为代表的毕节极贫现象,很快得到了中央高层的重视。
1988年6月,国务院同意建立毕节开发扶贫、生态建设试验区。这一年,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第10个年头。
把贫困地区的贫困、生态、人口问题统筹考虑,制定完整的治理方案并在大范围实施,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,没有先例可以参考。
一场前无古人、目光长远的反贫困试验在乌蒙山深处开启。
打造脱贫攻坚“百科全书”
盛夏时节,走进昔日的“南关村”,满眼都是拳头大的橙子。赤水河沿岸几十公里的山坡上,大片大片的果林长势喜人。
“每年11月、12月、1月有脐橙和椪柑,2至5月有血橙,6至9月有夏橙,10月有蜜桔。”张安福说:“一年365天,随便哪天你来,如果吃不到橙子,你来骂我。”
张安福的“豪气”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场“产业革命”。在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带领下,当地村民摒弃传统的玉米种植,开始在山坡上种下以柑橘为主的果树。
从此一发不可收拾,经过近30年的发展,当地经果林面积达到了7500余亩,年产柑橘、李子、桃子、梨子等水果2000余万斤。满山的果树,富了村民的口袋,2017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600元。不仅如此,以前水土流失的现象,早已“销声匿迹”。
“南关村”不再“过难关”。因为橙子,2004年这里改名为“橙满园村”。
一切有利于脱贫的举措,都在这里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产业扶贫、易地搬迁、生态扶贫、党派帮扶、东西协作……当今扶贫的“关键词”,从试验区建立之初就开始实践;精准识别“四看法”“新时代农民讲习所”、企业“包县扶贫”……一系列扶贫“妙招”在这里诞生。毕节试验区成为活生生的扶贫“百科全书”。